EAC MBA艺术讲座 || Artist Talk社交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2019-10-17

image002.jpg


EAC MBA2017级毕业生包帅Potato girl发布在 Instagram 上的自拍

不管是2006年出现的Twitter,2010年登陆App Store的Instagram,还是2009年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微博,以及中国人不缺少的朋友圈,都标志着社交媒体逐渐改变着大众的生活。艺术也不例外,不仅世界各大美术馆、画廊和艺术机构都在社交媒体上有自己的账号,艺术家们也开始了她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创作。


2014年4月艺术家阿玛利亚·乌尔曼在自己的Instagram账号上发布了第一张照片,并配文字“Excellences &Perfections”,之后的四个月随着上传的照片和文字,乌尔曼通过社交媒体做出了一个新形式的艺术作品。2017年8月初著名女性艺术家辛迪·舍曼也公开了自己的Instagram账号并在上面分享素颜的或者刻意丑化的照片,并提示大家并未用滤镜。巴西艺术家莱斯·庞蒂斯则通过作品《生于虚境》将自己带有“新人格”的照片上传于Facebook,让观众们自己解读和评论。由此可见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不仅给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展示平台,更是借此对社交媒体将普罗大众的真实逐渐消弭的一种提醒和讽刺,尤其是女性群体热衷于拍照、滤镜修图的行为完全是基于社交媒体可以带来更多的粉丝。


image004.jpg

艾玛利亚·乌尔曼(Amalia Ulman), “卓越与完美”系列Excellences & Perfections,图片来自Instagram


电脑游戏、VR、AR和3D建模等高科技产物,则将大众远远地置于不真实的世界,在电影《头号玩家》里,大家已经疯魔般地沉迷于虚拟的人生,并认为那才是最重要的一切,进而真实空间在无人关心的情况下近乎毁灭。由此引发艺术家们根据现状创作了电影和艺术作品等,例如Aaajiao的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艺术作品。


本次的讲座通过介绍艺术家”Potato girl”的作品及创作理念,以及分享其个体因社交媒体而将真实与不真实混淆的故事,来和公众一起探讨社交媒体对于生活和艺术的影响,并且向公众提出了一个问题,特别是面向女性的公众,我们对社交媒体上的自己或他人是否是值得认可并信赖的呢?


image005.jpg

辛迪·舍曼 (Cindy Sherman) 发布在 Instagram 上的自拍


image007.jpg

莱斯·庞蒂斯Lais Pontes , 生于虚境Born Nowhere (图片来自于网络)

讲座时间:2019/10/17,18:30-20:30


讲座地址:BACA 艺术中心|旮旯空间

Unit 125, Level One, Yonghe Tower B, Beijing 

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大厦B座125室


010-84195949




BACA Art Centre| Nook Gallery

BACA艺术中心|旮旯空间

image008.jpg


BACA 艺术中心|旮旯空间是北京艺术界一位令人充满期待的新成员,坐落于京城二环以里,毗邻雍和宫。作为一个独特地推广国际新锐艺术家的平台,BACA 艺术中心|旮旯空间是集艺术展览、现场

表演和电影放映为一体的实验性场域。


【展览回顾】


EAC MBA北京校区同学10月12日相约而至EAC2017级毕业生包帅Potato girl的第三个艺术项目——展览|真实还真实吗?


image011.jpg

“真实还真实吗?”展览作品


image013.jpg

EAC MBA 2017级毕业生包帅Potato girl


image015.jpg

EAC MBA 2017级毕业生包帅Potato girl

image017.jpg

EAC MBA 2017级、2018级学员在“真实还真实吗?”展览合影


现今,网络、人工智能与社交软件正在无时无刻地侵入着人类的生活,年轻人在这种虚拟世界中不断沉沦,真实逐渐失焦。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其重要的理论Simulacra(拟像理论)中指出,人类通过大众媒体看到的世界已经不再真实。虽然不是虚构和谎言,却是以模型、技术和符号构造的,并削弱了任何与真实的对比,把真实同化在它的自身之中。


image021.jpg

EAC MBA 2017级、2018级学员在“真实还真实吗?”展览合影


image023.jpg

image025.jpg

EAC MBA2018级学员郭品佳在BACA艺术中心


本次展览先从女性“不好奇少女”的角度出发,通过作品“composition”探讨用反射原理自拍后,将其上传于网络,显现于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即便不真实,却被深深迷恋,以此提醒用滤镜、整容、和华丽衣着等装饰的“自己”,并仅限于存活在虚拟世界的行为,是否有意义? 《真实还真实吗?》特别邀请了艺术家“顺民”,展出装置作品“Quatre cailloux”(四块石头)的摄影版本,顺民从观念艺术角度出发,探讨当公众把作品中展示的四块石头认为是四块石头的那一刻,公众似站在了法国艺术家玛格丽特创作的“这不是一只烟斗”的画作面前。


在这个极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情境下,真实可以被包装,真实也可以被复制。那么, “真实本身还真实吗?”


2017年夏天木木美术馆的展览中,展出了女性艺术家阿玛利亚乌尔曼的作品 — 《卓越与完美》,作品本身是艺术家通过社交媒体Instagram上传了四个月的照片,以此编纂了一个从来自乡村的女孩到拜金女再到理智的生活女神的三个不同阶段的虚假故事。展出时将部分Ins上的照片截图打印,置于钢架结构上,并于背面放一面镜子。这一系列照片中部分是乌尔曼对着镜子的自拍,意图用另一种“不刻意”的方式告诉粉丝她所在的地方(比如高级酒店和商场)和自己的穿着打扮(比如各种名牌),却并不是她真实的生活,这些便是“Composition”的创作灵感来源。


对着镜子,或在可反射自己的材质前拍照,既有无意识的行为,自己掌握构图,无需他人帮助;又是刻意为之的,自认这样的照片略显“高级”。在商场、街边,包括美术馆等地,很多年轻女性们在对“镜”自拍,此种“构图”大法似乎是另一种“滤镜”效果,给社交软件上的自己增加安全感和优越感,从而在网络上看起来更像“想要的自己”。选择将Ins上Composition这一系列照片用再次截图的方式展出,首先是讽刺社交软件的使用不再对图片的“像素和品质”有要求,也是对阿玛利亚乌尔曼在木木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以致敬。

image029.jpg

                

EAC MBA2017级毕业生“不好奇少女”包帅Potato girl

曾就职于木木美术馆

现为自由策展人和艺术赞助人

公众号“不好奇少女”创办人



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

专业方向宣传片


EAC的2017

2016级一路精彩历程回顾暖心泪目


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 校友会宣传片

EAC 校友会成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