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C MBA学员思享 || 当代艺术的重新观察与可能性思考 — EAC 移动课堂&一起去看展《联合构筑》

2020-06-23
文 | EAC MBA 2018级 赵卓辰

编辑 | Soline
制作 | Lily

移动课堂—从联合构筑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一起来看展—观展【联合构筑】

6月14日的金鸡湖之旅的关键词是“没想到”。没想到2020年的第一次出游竟然已经是下半年了;也没想到今年的第一次出游是和那么多可爱的同学们。用我们著名学长张倬语同学的话来讲,“上海人平时不爱扎堆。除了EAC,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能和那么多热爱艺术的人认识,成为好友。”还有一个没想到是这次短短的出游会有那么多的收获!

尽管事先跟纠结于要不要在繁忙日程表里抽出整整一天的其他专业同学这么预测过:“想象一下听杜曦云老师讲课是个电影大师跟我们讲好电影和好演员。现在他自己导演了一部好电影,还实地把这部电影怎么导,怎么找演员掰开揉碎了跟我们讲,别说去苏州,去次北京都值啊。”
                                             
准备出发~~

到了苏州金鸡湖的“没想到”是,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的环境和配置和EAC法国游学我们参观的法国艺术机构不相上下。奇妙的是,参观杜曦云老师策划的“联合构筑”展的时候,时不时有家长带着各个年龄的小朋友进来观展。这一点也和我们去法国游学在美术馆的经历很像,一时之间竟然有了穿越到去年这个时候大家还在法国的错觉。


“联合构筑”分为五个部分,进入展厅的第一部分由刘韡的《大狗》和颜磊的《彩轮》系列和丁乙的《十示2019-26》组成。这个部分的展厅光线充足,作品也夺人眼球赏心悦目。在参观者愉快地留影和视觉享受之后,《大狗》做成巨大狗咬胶的著名建筑上修修补补的痕迹,颜磊作品中颜色的规律是悄悄留给参观者思考的小谜题。展厅上方一幅与其他展品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油画把参观者带入了第二空间:“彩轮说明书”。这个狭长的空间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和一些伪造的考据,叙述了颜磊如何用艺术家特有的方式对待抄袭。

颜磊 彩轮说明书

刘韡 《大狗》

展览的第三个空间由杨振中的《过道No.14》和《大V》,和施勇的三件“谜之作品”,刘建华的《绳子》、《骨》和《容器》组成。这个空间是比较暗的,进入这里人群也会变得比较安静,正好给这些需要仔细寻找线索,探求象征和反差的作品一个缓冲,留出一个专注和思索的余地。施勇的“迷之作品”其实是我们看展的同学起的绰号,其实这个空间里他的三件作品各有名称,最后又被一个意象或者说一个概念统一起来。第四个空间,代表作品是陈天灼的《入迷》,周啸虎的《迷走蛙池》和冯梦波的《童年》。尽管都是以影像的形式呈现,陈天灼呈现纯客观角度的感官世界,周啸虎偏重哲学思考,而冯梦波手绘的一百多幅“小人书”和第一空间的丁乙的架上作品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动和辉映。

图中为杨振中  大V  2013 机械装置

杜老师正在为大家解读施勇作品

施勇 在另一个句子中忽隐忽现—意外在意料中 2018 装置

刘建华 容器 2008-2018 瓷

第五个空间,也是最后一个空间,这里的大型装置作品把参观者的注意力从想象的空间又收回到实体作品的冲击上。原弓《时差》中用的饼干筒几乎马上唤起了所有人的童年记忆:原来曾经小时候的幸福是那么简单,集中和准确。徐震的毛绒玩具政治漫画系列把丑陋和真实包装在可爱的外表之下,大家领会了这种丑陋和真实的意指,却还是忍不住被它们可爱的外表迷惑。“联合构筑”的这五个空间,就像一部电影的起承转合,里面的线索和细节互相交叠映射;而参展作品如同亲密协作的优秀演员,在各自的空间内既构建了属于艺术家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又在开放的意识中自由生长、灵活联合,自觉和不自觉间构筑着新的复合现场。

原弓 时差  2018  装置


精彩课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下午在金鸡湖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市场课程从“星星美展”开始。星星美展对中国当代艺术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个人主义开始像夜空星星那样开始次第闪烁,又像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今后的当代艺术史。看着1979年的先锋们举着“要艺术,要自由”的标语;挂在中国美术馆外栏杆上的作品,当年美协主席刘迅挤在人群中认真看展品的照片;一时之间,说的人和听的人都百感交集。接下去的“伤痕艺术”时期,尽管大部分的作品都已被遗忘,不过罗中立绘于1980年的那幅巨大的“父亲”却是那个年代留给大多数人的深刻记忆。接下来的“八五新潮”时期,杜曦云老师讲到,那个年代的偶像是诗人和哲学家,而不是现在的马云、巴菲特。1985年前后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基本上沉浸在想象,思辨和梦幻的世界。虽然那时候的作品基本上都借鉴了当时的西方当代艺术,不过那个年代也培育了张培力、耿建翌、王广义、陈箴、余友涵、吴山专、张晓刚这样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可以说,当时的中国用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西方当代艺术近百年的道路。

《星星美展》现场•之一 1979年

罗中立 父亲 油画 1980年

上课中


著名的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这个现场状况频出、十五天后匆匆闭幕的展览,不仅是对“八五新潮”的总结,更把这个时期的艺术冲突,灵感和混乱推至顶峰。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1991年,王朔的“痞子文学”冯小刚的“无聊电影”表现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于寻求出路的苦闷;与此同时,刘炜,岳敏君和方力钧的作品作为“玩世现实主义”也走进了国际艺术的视野。1993年,方力钧的作品 “打哈欠”被美国《时代周刊》选用为封面,被注释为“这不是哈欠而是呐喊”。可以说,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巨变下人们的无所适从感,也让中国之外的国际社会窥见了当时中青年人的虚无主义和乌托邦理想互相交织下的复杂心态。对于1990年开始受到国际艺术界巨大关注的“政治波普”,当时的评论家的观点是:“就像沃霍尔通过流行的商业文化把握了美国文化,博伊斯通过社会雕塑把握了德国文化一样,政治形象就是把握中国文化的切入点。”

方力钧 《打哈欠的人》



讲到2001年3月的“后感性——狂欢”展览,课堂的气氛随着作品幻灯的展示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因为这个展览主要的作品强调了非架上的形式,以装置、行为、录像为主。而这场展览淋漓尽致的“感性”和“狂欢”足以令观者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冲击。艺术家们对于作为“人类”、“感受”、“宗教”的直白甚至极端的诠释,使得不少作品的影像资料在这个课堂外已经很难被找到了。接下来分析千禧年前后在海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徐冰、蔡国强、张洹,杜老师简而言之:他们的作品的出发点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和东西方最直接的地域差异。火药也好,活字印刷也好,地域差异也好,对这些艺术家来说只是观念的载体,最复杂也最全面的表现始终存在于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与他作品互动的观众之间。


虽然课题是“当代艺术市场”,在讲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杜曦云老师才用 “艺术市场滞后于学术和国际标准”这句话总结他对于当代艺术市场的看法。这个观点,在前面的讲课过程中其实很早就谈到了。比如,买下吴山专“今日盘点,暂停营业”的小黑板;在艺术展里卖虾的《大生意》,预言中国未来当代市场发展;《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版权问题。课后问答环节有同学提问杜老师如何看待知名艺术家大量复制自己的成功作品,杜老师回答:“既然是当代艺术市场,这样的行为也受市场规律的检验,一旦复制到了贬值的程度,这种行为也会自然停止。”

这一天的尾声,我们迎来新一轮的反思与等待:“联合构筑”集合了一些当代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们,讲课回顾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但我们需要等待:在巨变的世界和混乱的秩序中,以直接甚至野蛮的态度,敢于说真话的新的艺术家们的出现。

EAC 移动课堂&一起去看展—联合构筑 大合影

赵卓辰
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EAC MBA
2018级学员
|  丰富的时尚品牌与酒类品牌管理经验
| 转行前最擅长品牌管理,转行后最愿意跟你逛逛美术馆,聊聊艺术
| 目前经营独立艺术服务工作室,提供私人化的艺术鉴赏与收藏服务
| 拥有珠宝玉石鉴定资格证
| 工作室也协办现场演出和小型展览





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

专业方向宣传片


EAC的2017

2016级一路精彩历程回顾暖心泪目


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 校友会宣传片

EAC 校友会成立啦!